太陽系將添3大行星 占星界騷動
中時電子報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2006/08/17 04:09
國際天文聯合會即將對行星的新定義進行表決,太陽系九大行星可能因而增加為十二個。不僅全球天文學家屏息以待,世界各地的占星家也非常關切事態的發展。
增為十二個 星宮圖大變
對這群靠觀察天象鐵口直斷的占星家來說,天上多一顆行星便茲事體大,如此一來,從星宮圖、相關理論到占卜體系都要全盤調整。更何況一次多了三顆!
有關行星是否增減的問題,去年就曾引起全球占星界的注意。去年七月,加州理工學院一群天文學家宣布,他們在太陽系邊陲發現一顆新行星,那時稱之為「2003 UB313」,占星界經歷一陣騷動後,達成「靜觀其變」的共識。
何時現身 天文學家引頸
英國占星家奧絲華德針對新行星出現是否會動搖占星學理論基礎這一說法表示:「一顆行星要等到時機成熟,人們能夠理解它時,才會現身。換句話說,它會等我們準備妥當。」
如今國際天文聯合會有可能宣布增加三顆行星,有人或許想要知道,占星家是否還沉得住氣。
占星家要煩惱的不只是多三顆行星的問題,天文學界如何替新行星名命也很重要。目前,希臘羅馬神話故事中眾神的名字已被原有九大行星和許多小行星佔用殆盡,天文學家不排除使用其他文化神祇的名號,來為新行星命名。
如何命名 輪不到占星家
占星家必須根據星體的名字來「講故事」,例如一九三○年被發現的「冥王星」,就有破壞和黑暗之意,剛巧那時候,希特勒和納粹黨在德國崛起。新行星的命名,將決定它們所代表的意義。這對占星家來說非常重要,然而命名的工作,卻輪不到他們。
懸宕十年 「冥王」保住行星地位 小學生最樂
中時電子報 潘勛/綜合布拉格十六日外電報導
冥王星可望保住太陽系行星的地位!刻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的「國際天文聯合會」下設「行星定義委員會」今天宣布達成行星新定義,等本月廿五日大會投票通過,未來太陽系行星家庭至少增加三個,成為十二行星。
行星定義委員會達成的定義如下:「行星這種天體,擁有足夠質量,足以克服扯裂星體的各種力量,以至於形狀近似球形;軌道繞行恆星,而且本身不是恆星,也不是某行星的衛星。」
天文學界懸而未解數十年的爭議,即冥王星夠不夠格稱為行星,可望因此解決。未來太陽系將擁有十二個行星,但分為三組,公元一九○○年以前發現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與海王星稱為「古典行星」(classical planet);而冥王星及可望新入列的「卡倫星」(Charon)、「2003 UB313」(目前暱稱「齊娜」),則稱為「冥王類行星」(plutons)。「榖神星」(Ceres)則位在火星及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屬「矮行星」(dwarf planet)。
許多天文學家表示,要是冥王星發現於今日,那它一定不會被認定為行星;紐約「美國自然史博館」,就把冥王星除名,不認為它算行星。
冥王星自美國天文學家湯博一九三○年發現以來,一直被視為「怪球」,原因不僅在它比另八大行星小得多,質量只有地球的五分之一,還因為它繞行太陽的軌道呈橢圓形,會侵佔到其它行星的軌道,有時比海王星還接近太陽。
近些年,科學家在海王星以外的「科伊伯帶」發現其他星體,它們繞行太陽的軌道很像冥王星。不少天文學家開始爭辯該不該把冥王星降級,當成科伊伯帶星體。美國自然史博館的「海登行星委員會」,在二○○○年新設的「玫瑰中心」把冥王星除名,結果鬧得不可開交,許多小學生為之譁然,蜂擁而出,為「小小的寂寞的」冥王星辯護。
美國科羅拉多州「西南研究所」科學家史坦推崇新提出的定義,「不管太陽系內外都管用」。大家都同意,要把太陽系成員分門別類時,要定義得更清晰些。今天提出的行星新定義,可望讓小學生跟其他捍衛冥王星人士鬆一口氣。
但是,海登行星委員會主任泰森表示,星體圓不圓,不是用來區分星體的好藉口;新提出來的行星定義裡,有「愛戀冥王星」的心態在作祟。
榖神星合乎資格,因為它是球形的,雖然直徑才九百五十二公里,比直徑約二千三百零六公里的冥王星還小。
「齊娜」的太空影像拍攝於大前年,去年由美國天文學家布朗率領的團隊發現,它的形狀及軌道也都合乎定義。然而,它的正式名稱尚未獲國際天文年會確認,本次在布拉格的大會也不可能有結論。
卡倫星的案情比較複雜;長久以來,它被視為冥王星的衛星,兩個星體大小很類似,也都呈球形。但是,兩者的重力中心不在冥王星內部,而在兩者之間,這一點意味著依照新分類系統,兩者應算是「二合一行星」。
行星定義若翻新 太陽系可能出現三個新成員
2006/08/17 01:20
(法新社布拉格十六日電)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二十六屆大會目前正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開,會議主辦單位今天說,如果此次會議通過新的行星定義,太陽系可能很快就會擁有十二個行星,比原先還要多出三個新成員,甚至可能更多。
大會針對行星定義進行提案,將區別行星與彗星及小行星等小型天體之間的差異。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說,提案若通過,太陽系行星將增為十二個,包括八個傳統行星,三個包括冥王星在內的「冥王星型行星」(plutons),以及一個曾經為小行星的塞瑞斯星(Ceres)。
新型高倍數天文望遠鏡在太陽系外緣區域發現大型星體,因此對「行星」(planet)的歷史定義構成威脅;行星一字緣於希臘文,意指「流浪徘徊者」。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主席艾克爾說:「近期新發現包括太陽系外緣區的物體,其大小類似或大於冥王星。」
二零零五年七月,一個美國天文學家團隊宣布發現一個遠大於冥王星的神秘星體2003UB313,並宣稱此為太陽系第十大行星,因而引發學界行星論戰。
距離地球一百五十億公里的UB313星的發現,引發了重大爭議,支持冥王星為行星的擁護者認為,這顆新發現的星體並非行星,只是一個岩石,或是一個「庫柏帶物體」(KBO);所謂庫柏帶物體,係指在太陽系外緣繞日運行的冰體與原始碎片,數量估計約十萬個。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自一九一九年成立以來,一直作為天文學爭議的仲裁者;經過兩年努力,該組織「行星定義委員會」提出新的行星定義,將在大會上提交給兩千五百多位與會的天文學家進行討論;此次會議將進行至二十五日。
根據新的定義草案,「行星」必須是一個在軌道上繞著恆星運轉的星體,其本身並非恆星,且體積必夠大,能夠擁有自身的引力,從而向內牽引形成一個近乎球狀的星體。
委員會成員賓瑟說:「我們的目標是找出新行星定義的科學基礎,我們選擇引力作為決定因素。一個物體是否為行星,就交由自然決定。」
新定義將讓聯合會觀察名單上出現約十二個「候選行星」,意味著未來可能出現更多的行星。
若目前提案獲得通過,太陽系的行星成員將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塞瑞斯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查隆星與2003UB313星(該星「真實」名稱將於稍後選定)。
新的「冥王星型行星」是為了與傳統行星區分,這種行星位於須兩百年才能完成繞日公轉的軌道上,這也意味著它們位於海王星之外的軌道。
「行星定義」決議草案將在本屆大會中進行討論與修正,預定二十四日進行表決。
真是太熱鬧了,
不只冥王星保住行星地位,居然還要再增加三個行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