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變成這樣啊~~

冥王星除名剩八大行星
中時電子報 2006/08/25 記者:潘勛、江昭青綜合報導

   來自全球七十五國的兩千五百名科學家今天在「國際天文聯合會」大會激辯之後,制定最新的行星定義,投票決定把冥王星自太陽系行星中降級,歸入「矮行星」;未來太陽系中,只剩八大行星。


  國際天文聯合會大會今天的決議,與一周前「行星定義委員會」提出的草案大不相同;行星定義委員會原本打算維持冥王星的行星地位,另把冥王星最大衛星「卡倫星」(Charon,與冥王星形成雙行星)、去年新發現位在「科伊伯帶」的「2003 UB313」(暱稱「齊娜」),還有小行星帶的「榖神星」(Ceres),都晉升為行星。


  對國際天文界把冥王星從九大行星中除名,中央大學天文所教授孫維新表示,這是「有智慧、有魄力」的做法。學界早就認為冥王星是個「怪胎」,只因為它是美國人發現的,就「不敢」輕易改變其地位,現在終於做出正確的決定。


  孫維新表示,從科學理性的角度看,冥王星的質量小、體積小、密度低,與其它四個類木星一點都不同。


  大會通過的行星定義如下:「行星這種星體繞行恆星,本身擁有足夠的質量而自行產生重力,可以克服各種剛體的力,因此維持流體靜力平衡(近似球形)的形體,同時公轉的軌道空間並未與其它行星交會。」


  按此定義,冥王星自動失去行星資格,因為其橢圓形的公轉軌道會跟海王星交會。


  冥王星未來被歸入新分類「矮行星」(dwarfplanet),很像很久以來大家稱為「較小行星」的天體。與冥王星同屬「矮行星」的成員還有穀神星與2003 UB313。


  今天的決議另把繞行太陽的較小星體編為第三等級,稱作「太陽系小星體」(Small Solar- System Bodies),適用於為數眾多的隕石、彗星及其他非人造的衛星。


  國際天文聯合會今天的決定,等於制定基本標準,各類星體要能符合,才能申請加入行星俱樂部。此後,太陽系行星「會員權」,只限制在八大「古典」(classical,另譯「典型」)行星,以距離太陽的遠近,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空探索不到10%的人決定冥王星命運 被批荒謬

東森新聞報 2006/08/25 記者:記者管淑平編譯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24日決議將冥王星的行星資格取消,不過由於2500名天文學家只有424人出席24日的投票,讓投票結果的代表性受到質疑,NASA負責冥王星探索任務的科學家史登就發難說,這樣的投票結果「很丟臉」,就連IAU的行星定義委員會主席也說,投票實質上被「綁架了。」

  24日是今年IAU大會10天議程的最後一天,只有424人出席行星定義決議案的投票,其他多數人都已經提早打道回府。而行星定義委員會上周提出’9+3’建議案後引起熱烈辯論,期間另有四份建議案提出,最後投票否決了’9+3’案,通過的新定義讓太陽系行星成為’9-1’的局面,踢除了冥王星。

  NASA探索冥王星的「新地平線號」任務負責人史登批評,「這是個很糟糕的定義,很草率的科學,絕對無法通過同儕檢視。」他提出兩點理由,一,要把行星和矮行星清楚界定,太勉強,甚至不可能﹔第二,新的定義更糟,因為前後矛盾。

  新定義的行星三要件,包括要與周邊星體的軌道有「清楚區分」,冥王星就是因為這一點被踢出去。但是史登說,地球,火星,水星和海王星的軌道也沒有清楚區分,地球周邊有1萬個近地隕石,水星軌道上有10萬個特洛伊隕石。這些隕石基本上都是太陽系40億年前形成時飛散出來的,「如果海王星有清楚劃分的軌道範圍,冥王星就不會在那裡。」

  提出’9+3’建議案的IAU行星定義委員會主席,哈佛大學天文物理學家金格里奇也批評,24日的表決結果很大一部份是研究運行和重力效應的天文動力學家的「反抗」,「因為原本的建議案採行天體地質學家支持的定義,天體動力學家被感羞辱,認為我們未考慮他們的意見。而他們卻有足夠人數舉手投票。」他說,十天會議期間有2700名天文學家齊聚布拉格,「卻只有其中10%投票。」

  金格里奇因故必須返回美國,24日也無法投票,他說,希望未來是採用電子投票。史登也說,就像美國總統選舉,如果每次大家都得齊聚華府選總統,那結果會很不一樣,「因為沒有人會想投票,在今日來說,這簡直荒謬。我對今天的決定,除了荒謬,無話可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eenwoo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